底注時代的新標桿–Innokin Lift Box

大家好,我是 Spoly@Vape TWYen
隨著各式霧化器與主機的推陳出新
彼此間的同質性卻也越來越高
正當我覺得是不是走入一個看臉的年代時
Innokin 再次丟出枚震撼彈–自動導油的底注主機!
是的,本次主角即是 Lift Box 

進入正題前,亦簡單提一下新宜康(Innokin)
除將自動導油的概念結合 BF Lift Lift Box
該廠的Thermo RDA 其渦捲式氣流亦是少見的設計
我愛用的 ARES MTL RTA 亦是該廠產品
能一直走在前頭劈荊斬棘開創新路
這樣的精神著實該給予最高的鼓勵與支持

我們先把什麼導油機制或原理放在一旁
想一想,只要補油、擊發、吸氣,就能持續享受煙霧蒸騰的舒暢
不用擠壓油瓶、不用取下油瓶清洗
對於底注主機搭配 RDA 的玩家來說
這是多麼美好多麼夢幻的一件事
Lift Box 體現了懶的極致
Vape & Enjoy, 官方網站上的這句話真心貼切
電池、棉花和線圈的更換?那不是主機該負責的範圍

由於其導油是仰賴虹吸(負壓)現象
簡單說就是吸氣時,除了自霧化器的進氣孔流入空氣
亦會自油瓶導出定量的煙液補足缺失的壓力
因此 Lift Box 要完美的運作還需要霧化器的配合

雙發且大蒸發量、大進氣或進氣不可調的霧化器不易全自動使用
由於進氣量可完全彌補失去的壓力,蒸發量亦大於引出的煙油
此類情況只能靠玩家堵住進氣孔並吸氣而強迫取油

我以多顆單、雙發或架絲臺結構的霧化器搭配 Lift Box
最終結論還是一如多數評測文所提
僅有單發且中等或小進氣的霧化器最能無壓力連續擊發
可惜 Innokin 本身並未為 Lift Box 量身打造一顆 MTL RDA
這是讓我覺得遺憾的一點
(雖然也給了我一個添購新的單發霧化器的絕佳理由~)

邁出了達成夢想的第一步,卻也代表其後有更多的挑戰需要克服
在此期盼 Innokin 能完成眾玩家的美夢


輕輕打開抽拉式外盒與天地蓋內盒
Lift Box 就躺在內盒的下層之中
而上層的小巧紙盒則裝著各式的警告、保固、說明書、廣宣小卡
另外亦有充電線與備用 O-Ring 兩枚


全機外殼使用氧化噴砂處理後的航空鋁金屬材
雖然因此而略有重量
但在手感與外觀的質量上都有不錯的效果
亦能防止指紋的沾粘
只是攜帶時要多加注意烤漆被刮掉的可能性

全色系最大的差別僅在蓋板的顏色上
另一面則使用碳纖維貼片提升質量
可惜 5V\1A USB 充電端子設立在此,難免破壞了完整性
若使用抽拉式的片狀蓋住或更改位置
相信視覺與攜帶上的保護性都會更加完美

擊發鍵位於側面,下方則有一顆顯示電量的 LED
同時自機頂下來約 1/4 高度處到底部都屬於可按壓的範圍
不管以姆指或中指、食指與無名指放置其上皆頗為適宜

由於槓桿原理之故,越靠近機頂就需要較大的力道才能擊發
可整體來說,按壓的回饋力道適中略硬


機身側方印有 Box 三個字,搭配正面蓋板的 Lift
更顯黑色款的沉穩

揭開蓋板則可看到紮實的內部結構與富設計感的文字配置
上市前,腰子的評測文中就屬此處最讓我生火
它的工作電壓在 3.3~4.2V 之間,並能相容 0.08Ω 以上的線圈
且具有短路、電壓過低與電池反置等保護

雖然電池槽的正極凸出的很明顯
但該處設有可伸縮的彈簧,亦有便利取下的飄帶
因此嵌入或取出電池都頗為輕鬆


Lift Box 最大的賣點–虹吸(負壓)式自動導油
此一概念亦是自該公司的 Lift 所衍生

在確保氣密性與防漏安全性的考量上
8ml 的油瓶採不可直接拆卸的結構
相對的,亦使用玻璃材質的油瓶以提高清潔與耐用度

在油瓶上方的三個氣孔則對應抽吸上的油量
並以兩處凸起向左或右側旋轉進行控制
初使用時需要視搭配的霧化器、使用習慣與頻率摸索一下
惟要注意,凸起越右側,開孔越大,吸油量越大
不過除非是高電阻值的單發口吸式霧化器
個人建議直接扳到最左側即可


轉下機身上方的蓋子即可看到注油孔與 510 端口

由於 Lift Box 的油瓶注油孔是外露設計
因此不難發現主機在傾斜或倒置時
霧化器或蓋子的底部都是直接碰觸煙油
若內裡還有煙油時,取下要稍加注意

若能在注油孔上設置一個簡單的撥片
盡可能避免煙油沾到霧化器
或許會更加貼心
但取下霧化器時大多都是要換油或清理了
這部份似乎就也沒那麼必要


導油孔徑適中,筆尖瓶能直接插入與完成注油
並設有些許的高低差
較大口徑的滴管亦可靠在其上直接注入煙油

對於油瓶的煙油高度對導油量是否有所影響此點
由於 Lift Box 導油路徑都是不變的自瓶底鋼管至霧化器底部
僅在液面高度見底
會因導入煙油時混雜空氣而降低導油效率

有煙友知道我入手這款主機後曾問我清理上會不會很麻煩
若與現行的 BF 主機相比
大概就是要多一個將清水注入油瓶的工具

我是以滴管將溫水補到約油瓶的 2/3 高度
旋上剛換下且洗淨的霧化器後搖晃
取下霧化器、倒水、補清水、旋緊並再次搖晃
之後堵住霧化器的進氣孔用力吸氣把油管也簡單清理
放在防潮箱內約一天,就回復成乾淨的 Lift Box
雖然難免會有殘味,但實際使用時並不受影響


取下四顆螺絲後即可打開內側面版
飄帶是以反摺的方式固定在中間處的凹槽內
右側則被油瓶、連接與氣密的部件與防護裝置與晶片佔滿
假如操作不慎而使煙液滲入機體內部亦能做一定程度的清理
且位於底部的晶片也不容易損壞

若想就調壓或油瓶可取下的部份做改良
又不希望就儲油量進行削減
現有的空間要如何配置勢必會是首先面對的挑戰

曾看到有玩家反應擊發時會有延遲
個人使用 Sony VTC 4, 5a 6 倒是沒這個感覺
Lift Box 的輸出著實較我手上幾款機械式盒子來得柔和些許


最先搭配的自然是同廠的 Thermo
外型極其引人注意的 Thermo 尺寸為 25*47mm
亦是數一數二的高挑 RDA
配合長寬高 50*26*86mm Lift Box 略顯過高
惟整體感仍在可接受範圍




23*22mm 的小巧 CREA 24*36mm 的常規尺寸 Aura
換上後的視覺效果勻稱了許多

本次用來測試的霧化器主要有:
雙發、大進氣、雙向進氣–Innokin, Thermo
雙發、正常棉腳、雙向進氣–Digiflavor, Aura
雙發、較長棉腳、上進氣–GeekVape, Athena
單發、正常棉腳、側進氣、中進氣量–Article Dolphin, CREA
單發、正常棉腳、上進氣、小進氣量–Cthulhu, Cthulhu mRDA
線圈部份全是花絲,差別僅在於克線或編織線
煙油則為 40, 50, 70, 80 VG 四種比例

先上結論:
小進氣
中進氣
大進氣
單發
雙發
上表符號意指強迫取油的需求與頻率
◎:無需要、○:偶爾要注意、△:中頻率、X:高頻率

要想完全不強迫取油的順順擊發
以單發口感型小進氣 RDA 的體驗最佳
對於單電所提供的推力也較為適合
假若手上的霧化器都是雙發或中\大進氣
只要能調整進氣量或用指腹堵住氣孔,依然適合 Lift Box
差別僅在於是不是需要頻繁關閉進氣並空吸

VG 部份,就算是 80%VG 的煙油
我覺得只要連續擊發的中間抽個空檔吸氣補油
Lift Box 仍能正常運作
不過隨著煙油的濃稠度提高,導上來的油量確實會略少
40% 搭配單發小進氣 RDA 目前是最完美的組合
可惜手上的 40% 油品是 0mg
我無法持續沒尼古丁的生活呀

棉腳長度的影響較小
相對卻由於對殘油量更加要求,需要額外注意
不過上或側進氣的 RDA 通常儲油空間較深一些
可以深肺吸強迫抽上更多的油量備用
這是我覺得最適合 Lift Box 的搭配


文末將 Innokin Lift Box 的特點統整如下:
.做為第一款自動導油的底注主機,有絕對的指標性
.機身內部的設計感與配置非常對我的喜好
.大面積擊發鍵與手感很不錯
.無段調整的虹吸(負壓)導油量可與相異的設定適配
.全金屬機身,除外觀外,亦有不錯的防護力
.帶晶片的半機械主機兼顧防護與直接感

亦有部份難以界定的設計:
.導油機制的完整度取決於霧化器進氣量與結構間的氣密性
用於雙發、大進氣、進氣不可調或關閉進氣孔仍有縫隙的霧化器
可能需要自己常多空吸幾口幫助導油
.期待新版主機可使用易取下並搭配矽膠材質的油瓶設計
或能以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方式讓它兼具自動\手動導油
若要讓黑科技再進一步,那就非電動油泵莫屬了

以上即為本次帶來的 Innokin Lift Box
希望各位能更了解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