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啟程–AugVape VTEC1.8 Mod

大家好,我是 Spoly@Vape TWYen, 電子煙發展至今,許多主機都是玩家心目中的經典,我相信 AugVape 的本田紅頭機 V200 絕對是其中之一,致敬本田引擎的它有著絕高的顏值卻不失友善的操作性,在 2019 年,它又回來了,VTEC1.8 Mod 到底會掀起怎樣的浪潮,我們一起看下去。

在外型面上,VTEC1.8 並為就經典做出太大的更動,以黑色螢幕與線條忠實的以原比例勾勒出 B18C-R 的模樣,撥動上方的旋鈕可切換輸出功率與模式,擊發鍵則為隱藏式設計的安置在螢幕頂部,巧妙的喚醒喜愛四輪的電煙玩家其情懷。
為了增加就手的舒適度,背面改使用大面積的皮革;頂部 510 端口亦以純黑色取代 Type-R 輪轂紋,連帶提高一體感。

在功能面上,VTEC1.8 僅提供四種常規的模式:調瓦為主的 V Mode, 調壓為主的 VV, 體現電池爆發力的 BP 與來自於人性面自適應電阻值決定初始瓦數的 Auto
0.5-7.2V5-200W 的輸出與 0.05-3.0Ω 的電阻範圍無論是愉悅無壓力的兜風或激發腎上腺素的極速都輕鬆達成。


或許鋅合金犧牲輕巧的重量,或許雙電喪失精緻的身形,卻仍不可否認其安定的穩固感以及續航與穩壓的出力曲線,近期的連假與休假它也著實是陪我上山下海的好伙伴,新歡 Merlin Nano 和紅頭,即便是日出月升的輕旅行,它都靜靜的陪著我。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或許正是它絕對不會華而不實,透過 VTEC1.8, 我欣賞了外貌、滿足了情懷、美好了體驗,也得到最重要的滿足,而你,追求的是什麼呢?


揭開印著 B18C-R 銅管和 VTEC 身形的天地蓋,內容物為 VTEC 本體、充電線、說明書與警示卡。


它並未更動太多已是經典的外形,拉釘、螺絲,大片的黑紅配色,前代頂部的 510 端口打印著 Type-R 輪轂紋,本次則為純色系的黑。


背部使用皮革取代原先的鏡面玻璃,皮革面未刻意揉製,帶著格紋的手感柔軟且略有磨擦力,為冰冷的機械風多添了份溫度,也越顯內斂,唯一不變的是其致敬的對象 B18C-R 仍壓印在上。


推拉式的電池蓋內部為帶磨砂感的藍色金屬,電池倉採同樣配色,自緊實度到表面的打磨,潛藏在內裡的細節全無馬虎。


為忠實體現 B18C-R 的原樣,歷代 VTEC 都僅能就現有的造型進行功能上的配置,它拋棄了常規的三鍵或四鍵配置,以一顆小旋鈕進行切換功能與調整輸出,撥動稍具阻力的它即能控制手中的 VTEC;旋鈕以上的黑色鏡面即係擊發鍵與指示燈,自側面看,此處連帶螢幕幾乎是全平面的設計,由於僅有手持時才較易產生施力點,自然就不需要多餘的安全鎖破壞外貌上的平衡性。


摒除額外的功能,它只有四種最常見的模式:分別控制 W\V 值的 V Mode VV, 視電池放電曲線直接輸出的 BP, 配合霧化器或發熱絲更換而自動決定初始瓦數以接近最理想 3.4V 輸出的 Auto
不論何種主機與霧化器,VV Auto 是我最常使用的模式,前者能輕鬆的配合油種與設定直接定義我想要的 V 值,後者則無需擔心更換霧化器忘了調整,就我另一個剛入坑的萌新朋友說,Auto 模式對於尚在摸索綁線和各式霧化器的他還有額外防跳歐而糊芯的優勢,雖然這優勢我享受不到就是了 🤣


對於自 POD 開始的玩家來說,雙電主機通常不是他們考量的主力,但對比 POD 或小主機的電力與曲線穩定度,雙電仍有不可取代的魅力之處。入手後的幾躺旅遊我回歸了數年前的習慣,就一台 VTEC1.8 與一顆 MTL RTA, 可能再多一顆雙發霧化器和丁液油,跟著太陽出門,伴著星子回家,總體積相較平常的兩個小主機與一台 POD 卻也相差無幾。

對老玩家而言,這類設備是種帶著沉甸手感的習慣,而紅頭 VTEC 更將它升華成一種回憶與情懷。

以上即為本次的 AugVape VTEC1.8 Mod, 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它的特色,也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