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Spoly@Vape 的 TWYen, 很高興能再為大家分享另一款我注目已久的小煙設備–Innokin 的
EQ Pod。對我來說,小煙主要求的莫過於方便兩個字,而現今的發展也令其攜帶與使用上的便利性到達一定的高水平,那身為玩家的我們是否該進一步的覬覦解析面的飽滿呢?這次的 EQ 即是因為這個原因吸引了我的注意,且讓我先對它數個魅力之處下個簡評:
.採用鋼片發熱芯,壽命與解析上的表現都很不錯。
.0.5 歐姆的電阻值,可說是 Pod 界裡的單發克線。
.二段式選擇的輸出,要冷煙要熱煙都隨你決定。
.煙量雖較大,但底部卻能完全阻隔冷凝液。
.舊色系手感溫順,偏向塗膜樹脂的內斂變色效果。
.新色系的鋼琴烤漆滑順,外顯的漸變或反光感更是潮到不行。
.800mAh 的電量讓你舒爽一整天。
以現今且我知道的資訊來說,EQ 有三個綜合起來的第一:第一個 0.5 歐姆低電阻值的 Pod, 第一個達 15.5W 的 Pod, 第一個使用鋼片結構發熱芯的 Pod。
鋼片發熱芯可透過較廣的發熱面積帶來更為紮實的煙氣,且進一步提高減低積碳的效果,並延長了使用壽命,就目前測試的情況,大多是在 13~17ml 後,開始感到味道的衰退。0.5Ω
的電阻值配合 13.5\15.5W 兩種可選擇的輸出,使得它兼容的油種濃度、煙氣溫度與味道解析上都有更進一步的發揮。
外貿協會就別說了,上面照片提供的兩種舊色款(紫、紅)與三種新色款(白、紅黑、藍紫)已足夠說明一切,若是沒有喜歡的顏色,還有舊色系的白與藍以及新舊色系都有的黑色供您挑選。
EQ 的煙彈與主機採磁石吸附的固定方式,並透過 360°
旋轉的厚實底部將成對的注油孔藏在煙彈內部,補充煙液極方便外,對於防漏效果提高不少安心感。同時進氣孔設置在該底部的兩側,使得煙彈與主機的接觸面僅有電極端子與額外加強抗漏的大面積墊片,理論上大煙量的 EQ 應該亦會伴隨較嚴重的冷凝問題,可訝異的是在數天的使用時間內,僅需偶爾清潔吸嘴端內的冷凝液,煙彈底部或側邊都沒看過油漬。
相信很多玩家都碰過一個問題,喜歡的數款油種總是難以完美相容於同一個小煙設備,哪怕可以簡單調整輸出,亦可能如此,EQ 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一情況,以 12 至 48NS 的六款油種實測,它都能充分詮釋煙油本身的氣味,這是我覺得值得一提的地方,詳細的分析則會在文章末段提及。
以我將小煙推坑給還離不開紙菸的朋友時,總是會碰上抽淡菸的嫌低濃度油品不夠香、高濃度油品太過嗆喉;抽濃菸的覺得低濃度在解癮不夠爽快、高濃度雖然飽滿,卻太快就達到臨界點而繳械。畢竟小煙不似紙菸可以輕易就有各種濃度任君挑選,同時大多煙友也都很忠貞,不會隨時常備好幾種主機以應付不同情況,而 EQ 是我目前認為最適合此類情況的小煙主機,0.5 歐姆和兩種輸出與各種濃度油品的搭配有很高的自由度,甚至是 12NS, 亦可以表現出一定的香氣。
對於各式小煙設備不停推出的現今,EQ 確實是定位較為明確與特別的 Pod, 亦正是如此,它才能在眾多同質性產品中脫穎而出,高輸出、大煙氣、上檔次,新煙民到老煙友都該擁有如此高大上的 EQ。
打開抽拉加天地蓋式的外盒,內裡兩側分別是 EQ 主機、空煙彈與煙彈蓋子以及充電線、說明書、保修卡和警示提醒。
煙彈與蓋子都使用最常見的透黑色,內容量為 2ml, 在底部電極處與蓋子也設有絕緣與標示用的貼紙。
撕去貼紙並取下蓋子的煙彈正面與側面則如上圖,中間處下方的小孔即為 EQ 的進氣孔,煙彈自左而右與自上而下都做有貼合唇形的曲線,就口的觸感良好。
主機與煙彈的接觸面僅有電極端子,注油孔藏在可 360°
旋轉的底部,雖說兩側仍有進氣孔,不過完整測試期間底部卻完全沒有溢油與冷凝,穩定性部份可說是標準之上。煙彈固定方式是使用磁石吸附,只是 EQ 亦將磁石藏在其中,但將煙彈放置在主機上方,且讓兩者長邊呈垂直方位,就能看到煙彈自動旋轉為平行的狀態。
請容我使用 Innokin 的官方圖片,相信各位老司機都知道小煙內主流的發熱芯有二:一般線圈與陶瓷,這兩者各有利弊,陶瓷芯耐用,解析純淨,但爆發力與厚重感略遜,線圈則反之。
EQ 採用的鋼片有些近似一般霧化器的鋼網,藉由扁平狀較寬廣的發熱面積帶來量多味強的煙氣,而鋼片彼此間有著間隙,也使導油與積碳的情況改善,雖說使用壽命仍輸給陶瓷芯,但目前兩顆成品芯都簡單已超過 13ml, 如此的表現與這段時間內的爆發力不啻是進一步追求味道玩家的首選。
除底部外,EQ 的四邊都帶著圓潤的角度,使得它的握持感頗為稱手,中央處為指示燈與擊發鍵。
Micro USB 充電端口設置在主機的最下方,此處亦印有 800mAh 與 Innokin 廠牌的標示。
低電量或剛開始充電時,左半部的紅色燈號會先恆亮,電量充足下則改為右半部的白色燈號,充滿電後則會熄燈。該按鍵在擊發外,亦有簡單的兩種功能,首先是連按三次的開關機,在關機狀態下長按則會以顏色顯示現在的操作模式,紅光為 15.5W 的增強(Boost)模式;白光則是 13.5W 的標準(Regular)模式,若要切換,則可在顯示模式的燈號亮起時,再按著擊發鍵約一秒就好。
就我所知的 Pod 幾乎全部都是 1 歐姆以上的電阻值,發熱面積、電量和最大輸出亦多半遜於 EQ, 在入手前這些因素是最讓我期待的,實際使用後,它也確實未讓我失望,香氣的密度與厚重度能說是無可挑剔。
本次主要使用兩種 12(Breaking Dawn 草莓哈蜜瓜與番石榴薄荷), 三種 35+(收藏家紅心芭樂、MONOKUFU 葡萄冰酒、Dinner Lady 檸檬塔)與 48(Jam Monster 柳橙芒果番石榴) 共計六款低至高濃度的油品測試。
先提提擊喉感的部份,我的菸癮是純紙菸一天可以到一包半的 1.2MG, 後來搭配 RBA 或其他 Pod 則是半包至一包左右。配合增強模式,12NS 的油種雖沒辦法很快就滿足我的需求,不過在疏緩與連續使用上面仍已超過我對 Pod 的期待。題外話,評測期間有請抽 0.3mg 淡菸的朋友幫忙,他倒是對此讚不絕口;標準模式下的 48NS,雖不到無法忍受的地步,我仍覺得正常抽吸有些強勁。
EQ 最佳的表現我還是喜歡 30 這個區間,如收藏家芭樂或葡萄冰酒這類本身較順暢的油品與增強模式就是絕配;進可攻退可守的 Dinner Lady 要緩緩推出香味或是直接大口將檸檬蛋糕豪邁咬下都ok。
縱使低蒸發量的 Pod 其解析自然還是難以比擬 RBA, 但 EQ 在香氣的表現確實有較鮮活的立體感,使用風味細膩的油品更能體現出這個優勢,這亦是為什麼上段會特別提及另外三款我沒發佈過油評的好油。可是較大的蒸發量在帶來豐沛的嗅覺與味覺饗宴的同時,也伴隨著油耗量提高與容易放大涼感的一面,前者端看各玩家的取捨,後者對無法接受過涼的我,就只能酌量降低輸出強度或小口一些了。
EQ 有無缺憾呢?我想應該是它的體積吧,88*35*15mm 是略大於一般的 Pod, 但考量其電池的容量與放電能力,這亦是不得不的犧牲,同時說老實話,這樣的差距依然不影響 EQ 保有 Pod 的便攜性。
以上即為本次的 Innokin EQ Pod, 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它的特色,也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