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Spoly@Vape 的 TWYen, 自提高成品芯的選擇性、兼容重建套件、連結手機調瓦,近期的 POD 可說都帶了不少花招,這次的 V3 Mini 除 iPV 最自豪的性價比與億海晶片外,也給了使用者另番全新的體驗:電動供\吸油與遊走大\小煙間的靈活度。
V3 Mini 的電量為 1400mAh, 實測達 0.9A 的充電速度,油瓶及霧化器的總儲油量為 3.5ml, 並配載可進油與退油的馬達,當玩家按下擊發鈕,煙油即會自動供入上方的霧化器內。由於它是 180-260℃ 的純溫控與可二段式調整輸出功率區間的主機,因此供油量亦是玩家能自定義的參數之一,自 15-60 調整噴出的油量,以此實現 iPV 期望一口接一口的目標。
其使用的億海 SX635J 晶片則起到許多額外的輔助功能,可以偵測霧化器是否油量不足,並停止擊發與啟動供油;判斷所使用的 Elf ADA 線圈材質而改變輸出功率,並有額外過熱、防短路等基本的防護功能。
iPV V3 Mini 的定位我覺得蠻有趣的,看似面向中高濃度鹽油的設計,隨附的 Elf ADA 卻是供 12NS 或 3\6MG 油品的 0.3Ω 鎳錳合金線圈,似乎是在告訴玩家不論是丁鹽或丁液,都有其美好之處。但我仍然強烈建議不要在隨附的 0.3Ω Elf ADA 上使用 30NS 或以上的油品,我已經算是口味較重的玩家了,但即便將設定溫度與功率調到最低檔,它所烘出的蒸氣仍非常強烈。
0.3Ω
鎳錳線圈我是以 Sprint 椰奶與三重芒果這兩支 3MG 的油品進行測試,設定溫度多在 210-240℃, 強度 P1, 如此情況帶給我的感覺即已適中偏強,也曾短暫體驗 260℃
及 P2 的感受,只是過於激烈的輸出和溫度不太適合我使用的油品。
1.0Ω SS316 線圈頗為柔和,即便是 260℃
及 P2, 蒸氣亦沒帶什麼溫度,這部份則以果系與茶系的 Sour Power, Tea Time 及奶系的 The Custard Shoppe 測試,基調稍微單純的油品可以直接用較強的輸出享受純粹的爽快,但我更建議用層次多元的油品,並以 240℃
的 P1 輸出感受緩緩加熱過程中稍明顯的不同香氣。
在兩種各兩顆 Elf ADA 的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最佳的賞味倉數落在 2-3 倉,約莫是 7ml 上下,至 10ml 時可以清楚看到線圈上的積碳,雖說香氣的厚重度有所下降,但仍在能接受範圍。
POD 和鹽油的發展至今已經超過一年,開始漸漸有各種別出心裁的設計出現,iPV V3 Mini 的供油與透過晶片達成的多種偵測及防護會不會是未來的主流?我不知道,但它確實簡化了使用過程,也提升與優化了體驗,我同時期待 iPV 能在兩種極端的 Elf ADA 外再行推出 0.8Ω 區間或可重建的新霧化器,或將此發想延伸到 BF 主機之上,這是我的夢想與期望的未來。
此次的天地蓋外盒簡約許多,內容物為 V3 Mini(下僅簡稱 V3)本體、充電線、保修卡與說明書;V3 Mini 則能分解為油瓶、Elf ADA 與主機。
V3 多為黑色機身加彩色飾版的設計,我選擇的是好似教堂彩色玻璃的 Texture T1 及大量我喜歡的藍色元素 Magical M3, 對應不同風格,飾版的印刷工藝與面材也相異,T1 在各個色塊相接處做有立體浮雕,手感也帶點皮革面的摩擦力;M3 則是印刷精細與平滑的塑膠質感,美的各有千秋。
重量略沉,但考量大電量與獨有的電動馬達,尚屬容許與合理範圍內。側面僅有小小的屏幕、擊發鍵與兩顆調整鈕,操作的複雜度介於一般小煙與調壓主機之間:按三次擊發進入鎖定功能、按五次擊發為設定介面、平時擊發馬達會一併供油、亦能在鬆開擊發後短按調整鈕決定供油量與長按進行手動的供油及吸油。
惟油量調整與進\退油需要在屏幕亮起時才有作用,且進入設定介面後要等五秒內無動作才會離開,長按擊發鍵是無效的,同時鎖屏與設定的按鍵數可以對調以利操作,這些都是我覺得能再改善之處。
一般使用的情況下,屏幕顯示的資訊僅有電量、設定溫度與輸出區間,短按五次擊發進入設定介面則能調整溫度、改變溫度單位與在兩種輸出區間中做選擇。V3 會偵測 Elf ADA 所配載的線圈類別,並自動匹配 P1\P2 兩種輸出區間的功率,面對 0.3Ω Ni-Mn(鎳錳)合金線圈,P1 的功率為 12-15W, P2 則是 22-25W;1.0Ω SS316 線圈分別是 6-8W\10.5-12.5W。
單由外表觀之,直徑僅有 14mm 的 Elf ADA 與許多 RDA 結構相近,使用無段旋轉的方式控制側邊的進氣孔,最大進氣量的吸阻和紙菸相近,不可取下的霧化倉造也帶有些許的穹頂,內部不論是 316 或 Ni-Mn 合金都為疏繞線圈,以小倉的結構來說,可起到不易焦綿與散熱較快的好處,是很合理的配置。
可惜的是 Elf ADA 的端口較一般 510 略小,所以 V3 僅能適用於特規的 Elf ADA。
油瓶為了配合機身的線條,故在底部設有斜角,該結構也利於確保底部殘油能完全被萃取出;油瓶塞子上有兩個通道,一處供油管插入,另一處則是當吸油或出油時,做為少量空氣進出之用,雖說該通道孔徑不大,煙液在氣壓的作用不易滲出,不過長時的側放或倒放仍無法完全避免,玩家要稍微注意下,同時補充煙油時切記不要讓油量高於瓶身的指示線。
V3 最精華的設計莫過於它諸多的油量偵測與控制系統了,透過探到油瓶底部的油路,隨著每次擊發的過程自動導入可自定義的油量,若要攜出使用或享受連續高溫下擊發的大煙霧量也能手動吸油與噴油,而線圈上油量減少或沒有油時,系統也會停止擊發並進行額外的供油。
這部份用文字說起來簡單,可實際卻要就線圈溫度是否異常上升做精密的監控及計算,在此感謝 iPV 有額外提供多餘煙彈,因此我也有冒著糊芯的風險以空煙彈直接擊發或刻意調低出油量、調高溫度測試,判斷的準確率著實不低。老實說,我在使用 0.3Ω Ni-Mn 線圈會自己適時靠手動進油去彌補較大蒸發量的油耗,一方面不想賭臉白臉黑的每次都判斷正確,二方面也比較沒耐心等待自動補油的時間。
曾耳聞有入 iPV V3 Mini 的少數玩家表示側放時會由前段所述的油瓶處漏油,我僅有一次不小心灌油到超過指示線有發生,其後經過多次攜出,充其量僅有要補油時看到油瓶頂端有少量油液,考量還能把煙油抽回瓶內,整體的穩定性反倒比大多數 POD 來得高,亦是我擁有的 POD 中,可安心帶出門長程旅遊的主機。
以上即為本次的 iPV V3 Mini POD, 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它的特色,也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